媒体报道

走进辽宁朝阳

2019-11-02 12:45:02 269

朝阳市朝阳位于辽宁西部,辖境居东经118°50′-121°17′和北纬40°25′-42°22′之间,东西跨度165千米,南北跨度约216千米 ,边界周长约980千米。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及通辽接壤;南与辽宁省葫芦岛及河北省秦皇岛毗连;东与辽宁省阜新、锦州为邻;西与河北省承德、秦皇岛市交界。下辖双塔区、龙城区、北票、喀左、建平、凌源、朝阳县七县区。

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概述


红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而命名,距今5000—6000年。其分布范围东越医巫闾山到辽宁北部边界,西越燕山山脉,进入华北平原北部,直达河北张家口市桑干河上游,北越西拉木伦河向蒙古草原深入,南到大凌河流域,延伸至渤海沿岸。红山文化中心区分布在朝阳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牛河梁遗址即位于此间的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明,是红山文化的晚期,也是红山文化的高峰期,距今5000—5500年。其核心是发掘出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大量玉质礼器和陶器,证明五千年前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原全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指出:“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一、牛河梁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

红山文化的发现始于二十世纪初。1906年日本考古学者鸟居龙藏来到内蒙古赤峰市,搜寻了后来证明属红山文化时期的标本。1930年中国学者梁思永确定了考察范围,为寻找红山文化奠定了基础。1935年日本考古专家滨田耕作在赤峰市集中发掘了两处史前文化遗址,之后在日本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195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尹达在其著作《中国新石器时代》之《赤峰红山后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章中,提出“红山后新石器时代遗址,我们可以名之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的论断,从此,红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

红山文化得名于赤峰,扬名于朝阳。红山文化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是在牛河梁遗址被发现之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范围58.95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8平方公里。目前有编号的遗址点共16处,已发掘的有2、3、5和16号遗址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此先后发现了积石冢群、大型祭坛和女神庙,从此揭开了红山文化神秘、神奇的面纱。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坛、庙、冢三位一体,举世无双,震惊世界。其中红山女神头像,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之后,露出其端庄高贵的容颜,世界为之倾倒。整个遗址被评为二十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百项考古发现榜上有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第十六地点发掘成果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二、牛河梁红山文化的主要内容

从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看,牛河梁红山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源于牛河梁。牛河梁祭坛是中国第一座祭坛,北京天坛与此有一脉相承的理念。祭坛为三重圆式,里高外低,第一重圆直径22米,第二重圆直径16米,第三重圆直径11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早的神殿,因出土红山女神头像而驰名。女神庙在牛河梁主梁顶部,是整个遗址群的中心位置。遗址呈“亚”字型,总范围南北长25米,东西宽2—9米,面积75平方米。祭坛和女神庙是当时先民们进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祭祀文化的象征。

二是宗教文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所提供的历史宗教文化信息,充分说明以“巫”为代表的原始宗教己经形成。三重圆式大型祭坛,表明先民丧葬活动时,有大型祭祖活动,祈祷已逝的先人肉体入地,灵魂升天。上无盖、下无底的陶筒形器,寄托了先民们“绝地通天”的宗教理念。中心大墓的石竖井,寓意是祈祷墓主人灵魂升天,永远不灭,并保佑子民平安。女神庙及女神头像,反映出当时己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墓葬唯玉为葬及规格化,表明“巫以玉事神”,反映了当时巫觋盛行、政教合一的社会现实。

三是墓葬文化。牛河梁先民用石块堆积成冢进行墓葬,积石冢外墙的砌筑形式为错缝法,至今还在沿用。牛河梁积石冢是中国最早的王陵。其特点是全部置于山岗顶部,积石冢群内部都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且墓的位置亦有区别。牛河梁先民唯玉为葬,随葬玉器也是中心大墓、大墓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别。牛河梁金字塔是一座大型王陵,直径60—100米,总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央为夯土筑成的土丘,外包砌石,积石为圆形,并逐层起台阶,规模与形状,都与埃及金字塔相似,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四是玉文化。玉器是红山文化一道靓丽光环。牛河梁是中国最早的玉文化中心。牛河梁玉器质朴、精美,堪称国宝,今人无法仿制。目前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玉器130多件,有玉佩、玉人、玉璧、玉箍等,其中制作精巧、身蜷曲如环、头较宽大、大耳、圆眼、吻部前凸、口略张开露齿的玉猪龙享誉华夏。

五是陶文化。牛河梁是我国最早的制陶中心,主要生产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其中陶塑“女神”头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人物泥塑,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模拟真人塑造的母祖像。它既是一尊难得的艺术杰作,也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陶塑孕妇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女性裸像,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腹径一米的彩陶罐,为中国彩陶王。

六是石文化。牛河梁红山文化拥有发达的石器群,由此创造了辉煌的石文化。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细石器都较发达。在出土的石器中,有大型农耕用具石耜,有大量以三角形石镞为代表的细石器。


三、红山文化的特点及重要历史地位

牛河梁红山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牛河梁遗址时代约为5500年到5000年前之间,是现今发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雏形。二是牛河梁红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与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地带,属大凌河、老哈河流域,是区域强势文化,为辽河文明的代表。三是牛河梁红山先民重祖先崇拜、重祭祀、重墓葬、重玉,充满了神秘色彩。

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发现,为中华文化、中华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可以称之为中华文明之源、中华人文之祖、中华宗教之始。

第一,中华文明之源。一方面,它拓展了中华文明的中心。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中华文明不是黄河流域一个中心。另一方面,它提前了中华文明史。此前中华文明史有记载的是夏商周以来4000年的历史,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红山人居住的地区是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为夏商周以前“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

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于头版发表消息:“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考古学界推断,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把中华古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将中华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1987年7月24日,新华社发出电讯:“辽宁西部山区,发现了距今大约五千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考古学家根据已出土的大批文物初步推断,五千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对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美术史、建筑史的研究,将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中华人文之祖。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正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女神像是红山人共同祭祀的祖先,也就是中华母祖,是人文之祖。正如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在分析牛河梁女神像时说“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乃华夏民族寻祖问源的圣地,东方文明的曙光。

第三,中华宗教之始。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超越了最初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阶段,发展到了更高级的祖先崇拜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大型的宗教场所坛、庙、冢应运而生。而且做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龙也形成了。如吻部前凸、两耳高耸、眼、鼻、牙俱全的玉猪龙,就是高度概括化了的猪首形象,并且与集多种动物于一身、能兴云作雨、主宰人类命运的神异之物——龙的起源有密切关系。从祭坛、女神庙、玉器和大型祭祀活动看,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宗教已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到比较完善和成熟阶段。


四、文化保护与弘扬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的圣地。加强遗址保护与建设,是传承中华文明史、弘扬红山文化的重要举措。朝阳市结合牛河梁遗址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强化文物本体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个阶段性目标,着力打造牛河梁红山文化品牌。一是着力进行大遗址保护。委托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对大遗址保护进行长远规划,对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精心设计。省、市两级政府制定了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和规定,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使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二是启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工程。计划建设四个园区,其中科考园区主要是建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女神庙陈列馆、祭坛和积石冢陈列馆三部分,总投资4亿元。祭祖圣地园区将复建女神庙,复塑女神像,复原金字塔,复原积石冢,每年的母亲节将在这里举行祭母大典,开发中华母祖祭拜圣地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旅游项目。红山文化村落既可以让人集中体验一下朝阳的民俗风情,还可以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平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的花卉、杂粮基地和温泉资源,规划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三是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牛河梁文化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目前朝阳市正在精心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目标是使牛河梁文化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牛河梁红山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朝阳古生物化石文化概述


朝阳因发现鸟化石而闻名世界,世界因朝阳发现鸟化石而精彩。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称朝阳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说,“世界上没有其它任何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化石的发现使朝阳一举成名,为世界所瞩目。

最早发现朝阳大地古老的生物和生命演化信息的人是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1923年,他在撰写科学巨著《中国地质史》时,将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在这部书里第一次提出了“热河生物群”这一名词,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化石群。

今天朝阳化石的重大发现,则始于朝阳的一位普通农民。1973年3月朝阳县胜利乡阎志有发现第一块鹦鹉嘴龙化石,这是辽西发现的第一件恐龙化石,也是朝阳大地大规模发现和研究化石的开始。到目前为止,在朝阳陆续发现了中生代白垩纪的各种鸟类化石及其它动植物化石包括鱼类、龟鳖类、爬行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昆虫类、真蕨类、苏铁类、楔叶类、银杏类、松柏类、被子植物类等古生物化石,共11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628种。2009年在朝阳喀左地区发现的最大的食肉性恐龙暴龙,又一次改写了历史。所有发现的这些化石种类,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创下了时代最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层位最多、科研价值最高的五个世界之最,被科学界誉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这些化石的发现被世界古生物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这充分说明这里是龙的世界,鸟的天堂,昆虫的乐园,花的故乡。

1996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孙革研究员在朝阳获得一件植物化石,被命名为“辽宁古果”。科学研究表明,“辽宁古果”是一种早期的被子植物,比以往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还要早1500万年至2000万年,对于研究早期被子植物具有重要价值。尤为珍贵的是化石显示了胚珠为心皮包藏这一典型特征,无可争辩地被国际古生物学家认定为迄今首次发现的有确切证据的世界最早的花。

恐龙是地球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类史前动物。1996年9月,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在辽西朝阳发现了一块奇妙的小型“恐龙”化石,“恐龙”长有很短的原始羽毛,具有似恐龙又似鸟类的特点,并认为是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过渡型动物,季强将其命名为原始中华龙鸟,被称为“第一只鸟”。中华龙鸟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从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新证据,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中华龙鸟因此闻名于世。

鸟的起源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之一,早在100多年前,古生物学家就曾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为了进一步揭示鸟类起源的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总共才发现了10块保存程度不等的始祖鸟化石,它们成了人类描述鸟类起源故事的全部依据。鸟类是不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怎样进化和发展的?在朝阳发现的化石都给予很好诠释。20世纪90年代,在朝阳发现了大量的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各种早期鸟类化。到目前为止朝阳已出土各种鸟化石数千枚,创造了六个世界之最,即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最多、未知领域最广,其中被命名为孔子鸟的鸟化石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朝阳发现的早期鸟类化石填补了鸟类早期演化的无数空白,为研究早期鸟类和其他生物的生理习性和恢复古环境提供了罕见的证据,打破了100多年来德国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被称为“中生代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

据古生物专家介绍,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化石的形成远在一亿五千万年——一亿两千万年前,中生代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的朝阳,到处山清水秀,湖流遍地,草木葱茏,万物繁盛。但由于一次次的火山喷发导致大量的生物集群消亡,并且很多落入水中迅速被火山灰掩埋沉积,形成了化石。朝阳地区“热河生物群”化石的发现,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化石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旅游和科学价值,对于寻找石油和煤炭资源、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研究生物起源、进化和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

朝阳古生物化石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引起了古生物学界和世界各大媒体的的广泛关注。朝阳化石也因此成为提高朝阳在域外、境外知名度的一张靓丽名片。美国《科学》杂志、英国的《自然》杂志、《纽约时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等竞相报道。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国BBC广播公司等纷纷来朝采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国家地理》杂志创刊110周年庆祝大会上,手持封面印有尾羽鸟原图的最新一期《国家地理》杂志,称赞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和尾羽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2001年6月,第五届世界古鸟类大会在京召开,把朝阳作为野外考察基地。我市一跃成为世界上鸟类起源研究的最热点的地区。世界各国学者争相来华参观和要求合作研究。今年世博会期间,朝阳“辽宁古果”和“中华龙鸟”化石作为辽宁馆的镇馆之宝,吸引世人关注。1996年以来,已有美、英、德、澳等50个国家的520名古生物学者来朝阳参观、考察,国内专家已达2500人次。朝阳已成为全球古鸟类、古生物研究的中心,也成为众多科学家、学者以及化石爱好者、收藏者神归梦萦的地方。

朝阳古生物化石自发现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提出依托化石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打造朝阳城市形象品牌的高度来审视和把握,加大了古生物化石管理、保护和开发力度。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办法和条例。1998年10月,国家批准以朝阳市北票四合屯为中心,建立了面积为46.3平方公里的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2002年我市建立了1万多平方公里的古生物化石市级保护区。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化石资源,向世界展示大自然的奥秘,2007年建立了辽宁朝阳(北票四合屯)鸟化石地质博物馆,作为科普基地。2004年成立了以龙城区上河首为中心景区,以北票四合屯、凌源大杖子、凤凰山地质地貌为分景区,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的辽宁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2007年9月29日,公园中心园区正式对游人开放。随着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纲要的逐步落实,朝阳将建成综合性世界级地质公园和白垩纪公园。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朝阳作为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对这一领域的贡献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

朝阳三燕文化概述

三燕是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先后近百年之久。三燕王朝疆域面积最大时东起辽东、西至黄河、北近大漠、南临淮北,曾占有12个州,157个郡,1579个县,人口近千万,成为当时天下绝对的第一强国。三燕时期创下了八项之“最”:东北最早的都城、东北最早的皇宫、东北最早的佛寺、东北最早的学府、东北最早的桑蚕业、东北最早的皇家园林、东北最早的科举、最早在北京建都城。三燕王朝均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因此龙城又被称为“三燕古都”。三燕时期所形成的以马具和步摇等为代表的文化被称为“三燕文化”。


一、三燕王朝的历史

慕容鲜卑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鲜卑系东胡族的后裔。公元294年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廆率部定居辽西,定都大棘城(今辽宁省北票市章吉营子乡)。他们不断的吸收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因素,逐渐改游牧经济为定居的农业经济,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公元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自立为王,国号燕,都棘城,史称前燕。同年,东晋朝廷封慕容皝为燕王,正式承认了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迁都龙城后,慕容皝东征高句丽、收纳段部、降服夫余国、南下攻后赵,不断壮大前燕的实力。公元345年,慕容皝病逝,其子慕容儁继位后举兵进攻中原,并于公元350年在蓟城(今北京市西南)建立新都。公元352年,慕容儁蓟城称帝,国号大燕,慕容儁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皇帝。公元357年慕容儁又把都城由蓟城迁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把龙城作为陪都,不时往来于龙城与邺城之间。公元360年慕容儁病逝,其子慕容暐继位。公元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打燕都邺城,慕容暐率文武百官出降。邺城失守后,慕容暐的堂兄弟慕容桓率五千人退保龙城。

公元386年,投降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慕容垂起兵复国,登皇帝位,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史称后燕。慕容垂复国称帝后,一年内派兵收回了被余岩部侵占的发祥地龙城,并在10年间开南至琅邪,东临渤海,西界河北,北暨燕代的广袤疆土。公元396年慕容垂逝,其子慕容宝继位。公元396年,慕容宝败于拓跋珪,离开中山都城,撤回龙城。后燕经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发展到慕容熙当皇帝时,在龙城兴建龙城苑、造弘光门,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公元407年,守卫龙城的将领冯跋杀死慕容熙,后燕政权结束。

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后,冯跋等拥立慕容云(被赐姓慕容的高句丽人高云)登皇帝位,仍以龙城为都城,史称北燕。慕容云在位3年后被贴身侍卫所杀,汉人冯跋被拥立为帝。冯跋在位时北燕疆土东至渤海,北达蒙古高原,南抵长城脚下,疆域数千里,此时的龙城经过多年的修建,城池扩到方圆十几里。公元430年冯跋病逝,其弟冯弘继位。公元436年,北魏与高句丽攻破龙城,冯弘率众东迁投奔高句丽长寿王,临行前纵火焚毁了龙城宫殿,北燕统治结束。

从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王到公元436年北燕灭亡,三燕王朝以龙城为都城或陪都前后共99年。


二、三燕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燕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既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之间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民族大交汇、大融合的背景下,产生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燕文化。其典型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如下:

马具。马镫就是挂在马鞍两边下方的脚踏,供骑马人上马时和骑乘时用。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之为“中国的靴子”。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将马镫的“发明专利”授予慕容鲜卑。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中,出土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片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它应该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正真意义上的马镫实物之一。慕容氏在马镫和马鞍的基础上,配上马肚带和保护马腹的“障泥”,发明了科学完备的马具系统。慕容马具系统当时风靡东北亚,曾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步摇。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树枝状,枝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固定于发髻。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珠玉花饰会不停地摇颤,因而称为“步摇”。鲜卑族首领莫护跋最先将此饰物引入到鲜卑族的生活中,传至慕容氏这一分支的时候,由于慕容氏受到中原地区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其步摇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三燕墓葬出土的步摇来看,按照墓主人身份的不同,有顶花状、花树状和花蔓状之分。不管哪一种形制,都是钉缀冠上不同不同部位,顶花状步摇钉缀于顶冠,花树状步摇钉缀于冠额,花蔓状则绕冠而缀,全都具有“步行则摇”的特点。

音乐。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以《阿干之歌》最为典型,此歌系单于慕容廆所作,表达思念兄弟之情。慕容氏入主中原后将《阿干之歌》等乐曲纳入传统宫廷音乐中,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慕容鲜卑民族风格的“鼓吹大曲”,初步实现了慕容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的结合。

丧葬。两汉以前,中原人所使用的棺材是前后等宽、左右等长、上下等高的矩形箱式。慕容鲜卑所用的棺材,是梯形,即前高且宽,后窄且低(寓意前路越走越宽)。据考古学家考证,前大后小的梯形棺材最早始于鲜卑,至东晋十六国的三燕时期在都城龙城成为定制,并开始在中原流传,至唐代在全国普及。

慕容鲜卑氏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其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慕容鲜卑独具特色的马具系统和步摇头饰远传至东北亚,在东北亚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光辉的一页。


三、三燕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专家一直致力于对三燕遗迹的考古发掘,并获得了巨大的收获。1965年发现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从墓葬中出土的马具、金叶步摇、玻璃器等文物为慕容鲜卑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新的条件。1993年以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票喇嘛洞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共清理三燕时期的墓葬四百二十座,获得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三燕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朝阳北大街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古城中部偏西北,发现了上自前燕,下到辽代一直沿用的三燕宫城城门建筑基址,此发现被评为2004—2005年度我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

近年来朝阳市委、市政府一直大力推行文化建市战略,制定了《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北塔广场为中心,突出三燕文化特色,建设古龙城历史文化景观”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规划。慕容街的建成即这一规划的重要实施步骤。朝阳作为三燕故都,也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家族的故乡。朝阳市委市政府依照三燕时期的建筑风格修建了仿古一条街——慕容街,并邀请金庸先生为其题字。金庸先生不但题写了“慕容街”街名,还为朝阳题词:“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此外,在古龙城宫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龙城宫城南门景观建筑;在龙城遗址广场修建慕容祖祠或慕容雕塑;修建“三燕文化博物馆”;打造集娱乐、餐饮、洗浴、疗养度假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三燕胜境”不夜城等举措都必将对继承和弘扬三燕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朝阳佛教文化概述


朝阳的佛教文化在东北地区最为悠久,拥有东北地区第一座佛寺龙翔佛寺,堪称世界唯一的“五世同体”佛塔朝阳北塔,历史上早唐玄奘207年赴西行取经的关外第一高僧释昙无竭,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佛教文物如鎏金舍利塔、金银经塔、伊斯兰素面玻璃执壶和举世罕见的佛家至宝七宝舍利塔等,更有锭光佛和释迦牟尼佛两佛舍利同现一城的世界独一无二奇观,让佛学权威专家们为之震撼,称朝阳为“东方的佛都”。朝阳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融的重要结点,是东北乃至东北亚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说:“总的来看,朝阳佛教文化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底蕴深厚,三是地位重要,四是特色突出,五是潜力巨大。”


一、朝阳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自从西汉开通了丝绸之路,印度佛教逐渐东传。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东汉、三国、两晋300多年的发展,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南北各地广泛传播。当时鲜卑慕容氏在朝阳(当时称龙城)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以龙城为都近百年(公元337年~436年),这里成为当时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前燕王朝在东北地区率先接受并信仰佛教,开国君主慕容皝在龙山(今凤凰山)上创建了龙翔佛寺;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对佛教更加崇信,甚至还将佛教弟子擢为谋士,直接参与开边拓土的战争;到汉人冯跋所创立的北燕时,朝阳佛教已经形成了非常兴盛的局面。由于三燕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使龙城地区的佛教得到了长足发展。此后,从前燕至今的1600多年间,朝阳地区的佛教文化一路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二、朝阳佛教文化灿烂辉煌

佛学权威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楼宇烈认为“目前在国内新发现的佛教资源里,就整体资源看都超不过朝阳,朝阳佛教资源实属天下第一”。在朝阳佛教文化资源中,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六圣”,即圣寺、圣僧、圣塔、圣境、圣器和圣山。

一是圣寺——龙翔佛寺,东北第一寺。佛教传入东北地区的最显著标志是前燕君主慕容皝于公元345年在龙山上建造龙翔佛寺。据史书记载,东晋永和元年,慕容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上龙山观看黑白二龙,在离龙二百多步远处,以太牢之礼祭祀。慕容皝回到皇宫后颁布诏令,为新建的皇宫起名叫“和龙宫”,并在龙山上创建龙翔佛寺。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佛寺建筑。北燕高僧释昙无竭曾在此住持,公元420年他赴印度取经就是从此处出发的。龙翔佛寺为朝阳以后发展成为东北佛教圣地和东北亚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奠定了基础。另外,朝阳还有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佑顺寺,由清康熙皇帝于公元1698年敕建并赐名,是目前东北尚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形式的喇嘛教庙宇之一,鼎盛之时曾有喇嘛三百多名,经阁藏有珍贵经卷400多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圣僧——释昙无竭,东北西天取经第一人。据南朝梁国高僧慧皎所撰《高僧传》记载,北燕高僧昙无竭是龙城人,他听说东晋僧人法显21年前从古印度取回真经,便于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公元420年),召集志同道合的25名僧人,从龙城出发,历尽千难万险到达印度,取回梵文佛典《观世音授记经》一部,并于426年译出,在南朝京都建康流传,后收录于佛典总集《大藏经》。他后来把西天取经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昙无竭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西行求法的高僧之一,比唐玄奘西天取经还早207年,为我国古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圣塔——朝阳北塔,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高42.6米,始建于公元485年前后。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福,在三燕和龙宫殿旧址上修建了“思燕佛图”,此木塔后来毁于火灾。隋文帝仁寿年间,当地官民奉诏在其旧址上又重建一座砖塔,称为宝安寺塔(即今朝阳北塔),并葬隋文帝所赐释迦牟尼舍利两粒。唐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辽代又有两次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向人们昭示着北塔“五世同体”的辉煌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高45米的朝阳南塔,始建于公元984年的辽代,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亦因出土了锭光佛舍利而名扬遐迩。南塔与北塔遥相辉映,成为朝阳古城的象征。

四是圣境——两佛舍利同现一城,使朝阳佛教文化达到佛教最高境界。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对朝阳北塔天宫的发掘清理中,发现了极为珍贵的隋代仁寿年间隋文帝所颁赐的两颗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这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后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轰动了海内外,更是震惊了佛教界。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朝阳南塔附近地下发现了锭光佛舍利,这是迄今为止唯一有明确文字记载的锭光佛舍利。对于佛教徒和信众而言,“见舍利如见佛陀”,能亲自参拜舍利,就像见到了佛祖一样,而拜奉佛祖真身舍利绝非易事。但锭光佛舍利和释迦牟尼佛舍利,先后在朝阳发现;两佛舍利同现一个城市,目前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奇观。佛教权威人士认为,这使朝阳佛教文化达到佛教最高境界。佛教界有舍利“乱世隐、盛世现”的说法,朝阳地区亦因出土两佛舍利而成为世界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

五是圣器——朝阳佛教文物最珍贵,在东北地区独占鳌头。朝阳境内的佛教遗址和佛教文物,不仅在东北地区独占鳌头,在全国也很有影响,以北塔出土文物为例,北塔博物馆藏文物近万件。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个历史时期文物都有、绝大多数是精品、孤体。最为珍贵的是北塔出土的佛教文物,代表性圣器一为鎏金银塔,为六角形三重檐式,塔身刻释迦牟尼和密宗五方如来;二为金银经塔,内藏银经卷,其上刻梵、汉文佛经咒语;三为伊斯兰素面玻璃执壶,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文化交流史的实物见证;四为七宝塔,全世界仅此一件,填补了只见佛经记载而世无实物的空白。其中前三件为国宝级文物,后一件为世界级瑰宝。据不完全统计,朝阳一个市的古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物,就占辽宁省的70%。辽宁省国宝级文物仅有10件,朝阳就占了三件。

六是圣山——凤凰山,东北第一佛教名山。凤凰山占地5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68米。自公元345东北佛教祖庭龙翔佛寺建成至今,在长达1665年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塔寺屡有兴修,佛事绵延不绝,佛教长盛不衰。经过历代累建,凤凰山形成了四塔(包括摩云塔、大宝塔、凌霄塔、佛宝塔)四寺(包括延寿寺、天庆寺、云接寺、华严寺)古代佛教建筑群。因此,朝阳凤凰山以其佛教建筑年代最早、佛教历史延续时间最长、佛寺建筑规格与级别最高、历史上涌现的高僧最多、佛教遗迹丰富且艺术价值最高、两佛舍利共驻一山而名列东北地区诸山之首,是名符其实的东北地区第一佛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