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为安阳综合经济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助力
——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安阳是河南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左右,全市工业法人企业4422家,其中,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8家,主营业务收入2260.6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总额94.7亿元,同比增长-12.6%。
目前,安阳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煤化工、食品医药四大传统主导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三大基础优势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等高成长性行业的“4+3+N”工业布局。但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煤化工这三大传统主导行业占到全市主营业收入的74.5%,其中,冶金建材占到全市主营业收入的42.13%。
一、经验做法
(一)强化转型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坚持做到“五个着力”,一是着力推进资源整合重组。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终端产品、高端产品。华诚特钢、汇丰管业、鑫磊能源三家企业联合重组成立了安阳汇鑫华诚特钢有限公司,企业间建立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兆通和安钢集团在汽车轻量化用钢和技术研发上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冶金建材产业在上下游战略重组上实现了新突破,延伸产业链条。
二是着力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领域。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结合起来,引导民营资本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出台了扶持政策,2000万元专项资金优先为“小巨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组织市融资服务百家企业行活动,开展一对一融资服务。持续做好企业还贷应急周转资金使用工作,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举办投融资培训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了解。
三是着力推动“两化”融合。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化和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制定出台《安阳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拓展网络空间经济。我市移动大数据“工业云”上线运行;方快锅炉公司和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获得2016年河南省互联网+工业创新示范企业称号;河南卓逾物流公司的“互联网+交通运输”新模式入选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案例;安彩高科与富士康在超薄玻璃和触摸屏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电子信息产业在“互联网+”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四是着力促进绿色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高一低”项目,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全市民营企业竞争力。科学布局主导产业,形成了安化以化肥、新材料为主,鑫磊能源、宝舜科技以清洁能源为主,利源焦化以精细化工为主,顺成、豫龙拉长产业链为主的错位竞争格局。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全市累计建设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燃煤锅炉改造等节能重点工程近20个,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近80万只,形成节能能力30余万吨标准煤,间接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五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民营经济在装备制造产业在高端智能化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中海清华(河南)智能产业园、林州重机工业机器人产业化(一期)工程;德力专用汽车专用车个性化定制与智能制造信息系统集成;中原机床公司精密机床整机制造生产线;林州鼎鑫镁业年产300万只镁合金汽车轮毂;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与斯普机械合作的2.5kW多用途海洋能发电机项目已研制出样机;睿恒数控机床年产300台高精密数控车床、150套激光成套设备等项目加快推进。
(二)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四个创新”,一是抓好体制机制创新。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探索适合我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障碍,先行先试,勇于突破,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抓好企业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支持豫北金铅、岷山、林州重机等研发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产业链延伸,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生命力。三是抓好产学研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努力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研发-创新-技改-振兴”的路子。四是抓好人才创新。积极与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切实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三)强化集聚发展,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强化“一完善两引导”:“一完善”,加快完善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着力破解要素瓶颈,抓好资金融通、土地整理、人才和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孵化,重点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培育一批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的核心区块,为民营企业进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两引导”,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通过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整体优势。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依托商务中心和特色商业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
(四)强化改革开放,推动民营经济借力发展。坚持一手抓开放发展,一手抓质量提高,努力实现民营经济量的扩张、质的提高相统一。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利源、鑫磊、鑫盛、锻压、凤宝、健丰等民营企业与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着力打造综合竞争力强、带动行业发展的“航空母舰”。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开放招商力度。积极引进省外、市外民营资本,注重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落户;引导市外民营资本投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借助外力弥补“短板”。同时,引导市内民营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扩大与市外优势企业的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支持民营企业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去”拓展全国甚至国际市场。
(五)强化项目带动,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后劲。在重点工程推进上,突出《安阳市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行动计划》和《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百千”成长工程、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等。在产业对接上,引导民营企业以提供土地、建设园区、出租厂房、投资办厂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工业项目开发建设。在项目谋划推进上,通过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引领来体现民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使项目集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项目顺利推进,实现“建设一批项目、竣工一批项目、谋划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以项目的大建设推动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民营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市民营经济冲击较大,民营实体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发展困境,受当前价格回落、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等影响,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二)资金瓶颈制约十分严重。多数民营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挤占流动资金现象,加之市场行情不好,资金回旋空间几乎没有;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风险大、信用度较低,加上抵押和担保制度不完善,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采取惜贷政策。
(三)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偏低。受市场准入、企业自身素质等条件限制,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装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产业能耗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四)企业管理水平尚需提高。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现代管理体系,管理水平较低;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质量堪忧、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资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中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品牌经济发展还需加大力度。
(五)服务环境有待逐步提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还存在,许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民营经济具体管理办法还不尽完善,有关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兑现;全民创业的发动面不够,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继续贯彻落实好各级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并结合措施出台当地支持政策,并开展涉及各部门政策的细分工作,通过对政策的贯彻实施,加大财税支持、加快结构调整、缓解融资困难等,积极推动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其做大做强。在发展好新型产业的基础上,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向终端产业和产品延伸,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三)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建设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吸纳具备条件的融资担保、信用评级、财税代理、法律顾问、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抓好政策、服务、信息的整合、链接、共享工作,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制约。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激励等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商业银行为民营提供贷款服务,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引进各类民间银行等投资主体到我市落户,盘活金融市场;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合法经营,改善自身融资环境;帮助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直接融资步伐。分行业筛选重点企业中财务负担重、负载率高、成长型好的企业作为转股试点,募集资金用于置换企业债权,减轻企业负债压力,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引进培训多措并举,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人才引进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系统网络优势,适时组织开展网上招聘活动,为民营企业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训方面,坚持自主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训企业全员操作技能,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